感谢支持
我们一直在努力

Linux与Windows平台下安装配置Redis

Windows平台Redis安装


下载地址: http://code.google.com/p/servicestack/wiki/RedisWindowsDownload


Redis文件夹有以下几个文件


redis-server.exe :服务程序


redis-check-dump.exe :本地数据库检查


redis-check-aof.exe :更新日志检查


redis-benchmark.exe :性能测试,用以模拟同时由N个客户端发送M个 SETs/GETs 查询 (类似于 Apache 的ab 工具).


指定redis的配置文件,如没有指定,则使用默认设置


解压目录:\>redis-server.exe redis.conf


redis-cli.exe:命令行客户端,测试用


解压目录:\>redis-cli.exe -h 127.0.0.1 -p 6379


设置一个Key并获取返回的值:


$ ./redis-cli set mykey somevalue


OK


$ ./redis-cli get mykey


Somevalue


如何添加值到list:


$ ./redis-cli lpush mylist firstvalue


OK


$ ./redis-cli lpush mylist secondvalue


OK


$ ./redis-cli lpush mylist thirdvalue


OK


$ ./redis-cli lrange mylist 0 -1


1. thirdvalue


2. secondvalue


3. firstvalue


$ ./redis-cli rpop mylist


firstvalue


$ ./redis-cli lrange mylist 0 -1


1. thirdvalue


2. secondvalue


redis-benchmark.exe:性能测试,用以模拟同时由N个客户端发送M个 SETs/GETs 查询 (类似于 Apache 的 ab 工具).


./redis-benchmark -n 100000 –c 50


====== SET ======


100007 requests completed in 0.88 seconds (译者注:100004 查询完成于 1.14 秒 )


50 parallel clients (译者注:50个并发客户端)


3 bytes payload (译者注:3字节有效载荷)


keep alive: 1 (译者注:保持1个连接)


58.50%  < = 0  milliseconds(译者注:毫秒)


99.17% < = 1  milliseconds


99.58% < = 2  milliseconds


99.85% < = 3  milliseconds


99.90% < = 6  milliseconds


100.00% < = 9  milliseconds


114293.71 requests per second(译者注:每秒 114293.71 次查询)


Windows下测试并发客户端极限为60

linux平台Redis安装:


wget http://code.google.com/p/redis/downloads/detail?name=redis-2.0.4.tar.gz


tar xvzf redis-2.0.4.tar.gz


cd  redis-2.0.4


make


mkdir /home/redis


cp redis-server  /home/redis


cp redis-benchmark  /home/redis


cp redis-cli  /home/redis


cp redis.conf  /home/redis


cd  /home/redis


启动


./redis-server redis.conf


进入命令交互模式,两种:


1:   ./redis-cli


2:   telnet 127.0.0.1 6379       (ip接端口)


=============================================================


配置文件参数说明 :


1. Redis默认不是以守护进程的方式运行,可以通过该配置项修改,使用yes启用守护进程


daemonize no


2. 当Redis以守护进程方式运行时,Redis默认会把pid写入/var/run/redis.pid文件,可以通过pidfile指定


pidfile /var/run/redis.pid


3. 指定Redis监听端口,默认端口为6379,作者在自己的一篇博文中解释了为什么选用6379作为默认端口,因为6379在手机按键上MERZ对应的号码,而MERZ取自意大利歌女Alessia Merz的名字


port 6379


4. 绑定的主机地址


bind 127.0.0.1


5.当 客户端闲置多长时间后关闭连接,如果指定为0,表示关闭该功能


timeout 300


6. 指定日志记录级别,Redis总共支持四个级别:debug、verbose、notice、warning,默认为verbose


loglevel verbose


7. 日志记录方式,默认为标准输出,如果配置Redis为守护进程方式运行,而这里又配置为日志记录方式为标准输出,则日志将会发送给/dev/null


logfile stdout


8. 设置数据库的数量,默认数据库为0,可以使用SELECT <dbid>命令在连接上指定数据库id


databases 16


9. 指定在多长时间内,有多少次更新操作,就将数据同步到数据文件,可以多个条件配合


save <seconds> <changes>


Redis默认配置文件中提供了三个条件: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分别表示900秒(15分钟)内有1个更改,300秒(5分钟)内有10个更改以及60秒内有10000个更改。


10. 指定存储至本地数据库时是否压缩数据,默认为yes,Redis采用LZF压缩,如果为了节省CPU时间,可以关闭该选项,但会导致数据库文件变的巨大


rdbcompression yes


11. 指定本地数据库文件名,默认值为dump.rdb


dbfilename dump.rdb


12. 指定本地数据库存放目录


dir ./


13. 设置当本机为slav服务时,设置master服务的IP地址及端口,在Redis启动时,它会自动从master进行数据同步


slaveof <masterip> <masterport>


14. 当master服务设置了密码保护时,slav服务连接master的密码


masterauth <master-password>


15. 设置Redis连接密码,如果配置了连接密码,客户端在连接Redis时需要通过AUTH <password>命令提供密码,默认关闭


requirepass foobared


16. 设置同一时间最大客户端连接数,默认无限制,Redis可以同时打开的客户端连接数为Redis进程可以打开的最大文件描述符数,如果设置 maxclients 0,表示不作限制。当客户端连接数到达限制时,Redis会关闭新的连接并向客户端返回max number of clients reached错误信息


maxclients 128


17. 指定Redis最大内存限制,Redis在启动时会把数据加载到内存中,达到最大内存后,Redis会先尝试清除已到期或即将到期的Key,当此方法处理 后,仍然到达最大内存设置,将无法再进行写入操作,但仍然可以进行读取操作。Redis新的vm机制,会把Key存放内存,Value会存放在swap区


maxmemory <bytes>


18. 指定是否在每次更新操作后进行日志记录,Redis在默认情况下是异步的把数据写入磁盘,如果不开启,可能会在断电时导致一段时间内的数据丢失。因为 redis本身同步数据文件是按上面save条件来同步的,所以有的数据会在一段时间内只存在于内存中。默认为no


appendonly no


19. 指定更新日志文件名,默认为appendonly.aof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20. 指定更新日志条件,共有3个可选值:


no :表示等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缓存同步到磁盘(快)


always :表示每次更新操作后手动调用fsync()将数据写到磁盘(慢,安全)


everysec :表示每秒同步一次(折衷,默认值)


appendfsync everysec


21. 指定是否启用虚拟内存机制,默认值为no,简单的介绍一下,VM机制将数据分页存放,由Redis将访问量较少的页即冷数据swap到磁盘上,访问多的页面由磁盘自动换出到内存中(在后面的文章我会仔细分析Redis的VM机制)


vm-enabled no


22. 虚拟内存文件路径,默认值为/tmp/redis.swap,不可多个Redis实例共享


vm-swap-file /tmp/redis.swap


23. 将所有大于vm-max-memory的数据存入虚拟内存,无论vm-max-memory设置多小,所有索引数据都是内存存储的(Redis的索引数据 就是keys),也就是说,当vm-max-memory设置为0的时候,其实是所有value都存在于磁盘。默认值为0


vm-max-memory 0


24. Redis swap文件分成了很多的page,一个对象可以保存在多个page上面,但一个page上不能被多个对象共享,vm-page-size是要根据存储的 数据大小来设定的,作者建议如果存储很多小对象,page大小最好设置为32或者64bytes;如果存储很大大对象,则可以使用更大的page,如果不 确定,就使用默认值


vm-page-size 32


25. 设置swap文件中的page数量,由于页表(一种表示页面空闲或使用的bitmap)是在放在内存中的,,在磁盘上每8个pages将消耗1byte的内存。


vm-pages 134217728


26. 设置访问swap文件的线程数,最好不要超过机器的核数,如果设置为0,那么所有对swap文件的操作都是串行的,可能会造成比较长时间的延迟。默认值为4


vm-max-threads 4


27. 设置在向客户端应答时,是否把较小的包合并为一个包发送,默认为开启


glueoutputbuf yes


28. 指定在超过一定的数量或者最大的元素超过某一临界值时,采用一种特殊的哈希算法


hash-max-zipmap-entries 64


hash-max-zipmap-value 512


29. 指定是否激活重置哈希,默认为开启(后面在介绍Redis的哈希算法时具体介绍)


activerehashing yes


30. 指定包含其它的配置文件,可以在同一主机上多个Redis实例之间使用同一份配置文件,而同时各个实例又拥有自己的特定配置文件


include /path/to/local.conf


=============================================================


问题讨论:


1. Redis官方文档对VM的使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当你的key很小而value很大时,使用VM的效果会比较好.因为这样节约的内存比较大.


当你的key不小时,可以考虑使用一些非常方法将很大的key变成很大的value,比如你可以考虑将key,value组合成一个新的value.


最好使用linux ext3 等对稀疏文件支持比较好的文件系统保存你的swap文件.


vm-max-threads这个参数,可以设置访问swap文件的线程数,设置最好不要超过机器的核数.如果设置为0,那么所有对swap文件的操作都是串行的.可能会造成比较长时间的延迟,但是对数据完整性有很好的保证.


2. 关于Redis新的存储模式diskstore(http://timyang.net/data/redis-diskstore),节选:


适合Web 2.0数据访问最佳的方式就是完全基于内存,比如用Memcached或者Redis snapshot方式。但是更多的业务场景是数据规模会超过RAM容量,因此有几种不同的设计模式。


VM方式


: 将数据分页存放,由应用(如Redis)或者操作系统(如Varnish)将访问量较少的页即冷数据swap到磁盘上,访问多的页面由磁盘自动换出到内存中。应用实现VM缺点是代码逻辑复杂,如果业务上冷热数据边界并不分明,则换入换出代价太高,系统整体性能低。不少抢鲜的网友在微博上也反馈过使用VM种种不稳定情况。操作系统实现缺点在于


主要OS的VM换入换出是基于Page概念,比如OS VM1个Page是4K, 4K中只要还有一个元素即使只有1个字节被访问,这个页也不会被SWAP,换入也同样道理,读到一个字节可能会换入4K无用的内存。而Redis自己实现则可以达到控制换入的粒度。另外访问操作系统SWAP内存区域时block进程,也是导致Redis要自己实现VM原因之一。


磁盘方式:


所有的数据读写访问都是基于磁盘,由操作系统来只能的缓存访问的数据。由于现代操作系统都非常聪明,会将频繁访问的数据加入到内存中,因此应用并不需要过多特殊逻辑。MongoDB就是这种设计方式。这种方式也有一些已知的缺点,比如操作MMap写入磁盘由操作系统控制,操作系统先写哪里后写哪里应用并不知情,如果写入过程中发生了crash则数据一致性会存在问题。这个也是MongoDB饱受争议的单机Durability


问题   硬盘存储+cache方式:


实际原理和MySQL+memcache方式类似,只不过将两者功能合二为一到一个底层服务中,简化了调用。


在上面几种方式中,除去VM,antirez觉得MongoDB方式也不太适合,因此选择了disktore方式来实现新的磁盘存储,具体细节是


1) 读操作,使用read through以及LRU方式。内存中不存在的数据从磁盘拉取并放入内存,内存中放不下的数据采用LRU淘汰。


2) 写操作,采用另外spawn一个线程单独处理,写线程通常是异步的,当然也可以把cache-flush-delay配置设成0,Redis尽量保证即时写入。但是在很多场合延迟写会有更好的性能,比如一些计数器用Redis存储,在短时间如果某个计数反复被修改,Redis只需要将最终的结果写入磁盘。这种做法作者叫per key persistence。由于写入会按key合并,因此和snapshot还是有差异,disk store并不能保证时间一致性。由于写操作是单线程,即使cache-flush-delay设成0,多个client同时写则需要排队等待,如果队列容量超过cache-max-memory,Redis设计会进入等待状态,造成调用方卡住。Google Group上有热心网友迅速完成了压力测试,当内存用完之后,set每秒处理速度从25k下降到10k再到后来几乎卡住。虽然通过增加cache-flush-delay可以提高相同key重复写入性能;通过增加cache-max-memory可以应对临时峰值写入。但是diskstore写入瓶颈最终还是在IO。


3) rdb 和新 diskstore 格式关系


rdb是传统Redis内存方式的存储格式,diskstore是另外一种格式,那两者关系如何?


1.通过BGSAVE可以随时将diskstore格式另存为rdb格式,而且rdb格式还用于Redis复制以及不同存储方式之间的中间格式。


2.通过工具可以将rdb格式转换成diskstore格式。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服务器评测 » Linux与Windows平台下安装配置Redis
分享到: 更多 (0)

听说打赏我的人,都进福布斯排行榜啦!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