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kefile的分析:
1)Linux内核编译简述:
Linux2.6内核引入了kbuild机制,通过makemenuconfig配置把配置信息保存到.config
文件中,当.config文件被改变之后,在重新编译,Kbuild能够保证只进行最小化的编译。
Linux内核的编译系统主要包括的文件:
交叉编译工具:是编译生成的可执行文件,负责提供内核编译过程中的交互,并把用户配置交互的结果保存到.config文件。
Kconfig文件:位于各个子目录下,其定义了交互配置时的菜单信息。
.config文件:内核配置文件,有配置工具生成.config文件。(即配置内核选项中出现的y,m,空)。
Scripts/Makefiel:接受make相关的命令,并根据命令中的参数进行相应的操作。最主要的操作时编译内核文件的vmlinux和相关的模块文件。
KbuildMakefies:分布在各个目录下,与Makefile不同。
*.cmd文件:.cmd文件用于保存的历史编译参数和依赖信息,为以后的是否需要重新编译相关文件提供依据和参考。
2)内核编译过程分析:
编译过程,是由make命令引发的一系列操作。我们敲入的make命令,会找到相应的makefile文件,去执行其中的命令规则的。因为我们会在内核源文件的根目录下执行make命令,所以首先会从顶层的makefile中开始执。只使用make命令,即没有任何参数的情况之下,make会执行的是Makefile文件中的默认规则,即all:vmlinux这个规则。
vmlinux:$(vmlinux-lds)$(vminux-init)$(vmlinux-main)vmlinux.o$(kallsyms.o) F
这样可以看出vmlinux的依赖的几项内容了。
对应这样的几个依赖文件,分别进行分析。
vmlinux-lds := arch/$(SRCARCH)/kernel/vmlinux.lds
vmlinux-init:= $(head-y) $(init-y)
vmlinux-main:= $(core-y) $(libs-y) $(drivers-y) $(net-y)
这些就是以上三个依赖项的定义了。vmlinux-lds的定义已经很清楚了,就是对应目录arch/x86/kernel/下的vmlinux.lds了。至于vmlinux-init的定义,就得到arch/x86/makefile文件中去看了。因为顶层的Makefile文件把这个Makefile文件也include进去了。
其中head-y如下:
head-y:= arch/x86/kernel/head_$(BITS).o
head-y+= arch/x86/kernel/head$(BITS).o
head-y+= arch/x86/kernel/head.o
head-y+= arch/x86/kernel/init_task.o
至于BITS,按照要求之考虑32为的情况,即把BITS代换为32就可以了。所以,head-y有三个重要的文件组成,即head_32.S,head32.c,init_task.o文件。这也说明了其是与体系结构相关的。
其中那个init-y如下:
init-y := init/
………
vmlinux-all := $(vmlinux-init) $(vmlinux-main)
vmlinux-dirs := $(patsubst %/,%,$(filter %/, $(init-y)$(init-m) \
$(core-y) $(core-m) $(drivers-y) $(drivers-m) \
$(net-y) $(net-m) $(libs-y) $(libs-m)))
init-y := $(patsubst %/, %/built-in.o, $(init-y))
…………
这样可以看出,init-y是与体系结构无关的。一种涉及到了一个patsubs函数替换的工作。
其中还有core-y:
core-y := usr/
……
core-y += kernel/ mm/ fs/ ipc/ security/ crypto/block/
……
vmlinux-dirs := $(patsubst %/,%,$(filter %/, $(init-y) $(init-m)\
$(core-y) $(core-m) $(drivers-y) $(drivers-m) \
$(net-y) $(net-m) $(libs-y) $(libs-m)))
core-y := $(patsubst %/, %/built-in.o, $(core-y))
vmlinux-main:= $(core-y) $(libs-y) $(drivers-y) $(net-y)
经过分析,分析core-y的定义,分析core-y中既包含体系结构相关的,又包含体系结构无关的内容。
当然,没有把每一个文件都分析的很透彻了。
至于$(vmlinux-lds)$(vminux-init)$(vmlinux-main)这三个,都是依赖于$(vmlinux-dirs)的。而vmlinux-dirs,又是依赖于上面说到的init-y,init-m,core-y,core-m,drivers-m,net-y,net-m,libs-y,libs-m等,并且定义时候要对这些文件进行排序和过滤,即使用了sort和filter函数。
通过这些就可以生成想要的一些文件见了。
接下来,就应该是编译过程中的链接操作了。即把生成的这些文件链接起来,生成最终的目标文件才行。在Makefile文件中,使用了如下的call操作,分别调用相关的链接规则。
$(callif_changed_rule,vmlinux__)
$(call cmd,vmlinux__)
其中又有quiet_cmd_vmlinux。
在确定了$(vmlinux-lds)$(vminux-init)$(vmlinux-main)都成功生成了之后,才可以执行该操作函数的。quiet_cmd_vmlinux这个主要是用来在编译时进行显示用的,可以看出显示结果为LD target列表,真正的命令为cmd_vmlinux__,通过这个命令将变量vmlinux-init和vmlinux-main指定的目标链接成vmlinux文件。链接脚本由vmlinux-lds指定,即 –T 后跟连接的脚本。
3)内核链接脚本简述
内核的链接脚本分析主要是针对arch/x86/kernel/vmlinux.lds进行的。
该链接脚本中,定义了链接输出文件的入口点,为phys_starup_32,其实就是0x100000,1M的地方;还设置了当前的起始地址;在SECTIONS中,定义了地址和相关的段内容等。
2. bzImage的代码结构:
1) bzImage生成过程:
在arch/x86/makefile文件中,可以看到
all: bzImage
# KBUILD_IMAGEspecify target image being built
KBUILD_IMAGE :=$(boot)/bzImage
zImage zlilozdisk: KBUILD_IMAGE := $(boot)/zImage
zImage bzImage:vmlinux
$(Q)$(MAKE) $(build)=$(boot) $(KBUILD_IMAGE)
$(Q)mkdir -p$(objtree)/arch/$(UTS_MACHINE)/boot
$(Q)ln -fsn ../../x86/boot/bzImage$(objtree)/arch/$(UTS_MACHINE)/boot/$@
这个说明,bzImage是依赖于vmlinux的。其规则为make kbuild_image,kbuild_imag。
同时,又是arch/86/boot/bzImage。这样,在arch/86/boot/makefile文件中,可以分析到:
$(obj)/zImage$(obj)/bzImage: $(obj)/setup.bin \
$(obj)/vmlinux.bin$(obj)/tools/build FORCE
$(callif_changed,image)
@echo’Kernel: $@ is ready’ ‘ (#’`cat .version`’)’
……………..
OBJCOPYFLAGS_vmlinux.bin:= -O binary -R .note -R .comment -S
$(obj)/vmlinux.bin:$(obj)/compressed/vmlinux FORCE
$(callif_changed,objcopy)
……………….
OBJCOPYFLAGS_setup.bin := -O binary
$(obj)/setup.bin:$(obj)/setup.elf FORCE
$(callif_changed,objcopy)
…………………..
这样一来,就可以看出了bzIamge的组成为setup.bin 和vmlinux.bin两部分了。
而setup.bin又是由setup.elf经过objcopy之后转换而成的。而setup.elf又可以有以下代码分析:
LDFLAGS_setup.elf := -T
$(obj)/setup.elf:$(src)/setup.ld $(SETUP_OBJS) FORCE
$(callif_changed,ld)
即setup.elf又依赖于$(SETUP_OBJS)。
SETUP_OBJS= $(addprefix $(obj)/,$(setup-y))
// 这个是在变量$(setup-y)前面加上前缀$(obj)
至于setup-y就可以接着找到了,即:
targets := vmlinux.bin setup.bin setup.elfzImage bzImage
subdir- := compressed
setup-y += a20.o cmdline.o copy.o cpu.ocpucheck.o edd.o
setup-y += header.o main.o mca.o memory.opm.o pmjump.o
setup-y += printf.o string.o tty.o video.ovideo-mode.o version.o
setup-$(CONFIG_X86_APM_BOOT)+= apm.o
setup-$(CONFIG_X86_VOYAGER)+= voyager.o
# The linkorder of the video-*.o modules can matter. In particular,
#video-vga.o *must* be listed first, followed by video-vesa.o.
#Hardware-specific drivers should follow in the order they should be
# probed,and video-bios.o should typically be last.
setup-y += video-vga.o
setup-y += video-vesa.o
setup-y += video-bios.o
现在我就可以看出来了,就是把a20.o cmdline.o copy.o cpu.o cpucheck.o edd.o
header.o main.o mca.omemory.o pm.o pmjump.o等这些项,链接到一起,先生成了setup.elf文件,在把生成的这个setup.elf文件转换成setup.bin文件了。
这就分析完bzImage其中的一个部分setup.bin了。
第二个部分的vmlinux.bin,可以根据上面列出的定义,即
$(obj)/vmlinux.bin: $(obj)/compressed/vmlinux FORCE
可以看出来,vmlinux.bin是经过compressed/vmlinux经过objcopy转换而来的。这样,我就必须去看看vmlinux的组成了。在arch/x86/boot/compressed的目录下,分析其中的Makefile文件了。其中:
$(obj)/vmlinux:$(src)/vmlinux_$(BITS).lds $(obj)/head_$(BITS).o $(obj)/misc.o $(obj)/piggy.oFORCE
则vmlinux又由head_32.o misc.o piggy.o经过vmlinux_32.lds链接组成的。
misc.o的作用就是一个解压缩的功能。而piggy.o是由vmlinux.scr和vmlinux.bin.gz经过ld链接生成。vmlinux.bin.gz是vmlinux.bin经过gzip压缩之后生成,而vmlinux.bin是由顶层vmlinux经过objcopy得到得。
之后,利用objcopy把arch/x86/boot/cmpressed目录下的vmlinux文件转换成二进制的vmlinux文件,保存在arch/x86/boot/目录下了。
接着,利用build工具把arch/x86/boot/cmpressed目录下的setup.bin和vmlinux.bin拼接成bzImage.
2) bzImage的组成:
其实,经过上一个分析bzImage的生成过程,就可以看出来bzImage的组成了。其实就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vmlinux.bin和setup.bin。setup.bin的功能是在内核启动阶段对平台相关的硬件进行初始化的,并且利用BIOS获取必要的硬件信息,其是与平台有关的。而vmlinux.bin文件时平台无关的了。
附(我的一个师兄的内核编译总结图):
在红线上方的是在目录arch/x86/boot下的,红线下的(不包括顶层vmlinux)在arch/x86/boot/compressed目录下的,顶层vmlinux是在顶目录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