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软件项目开发中,多分支的使用不仅能够并行开发多模块任务,也避免了Bug修正时引入新功能代码或是误删Bug代码造成以修复问题重现,更清晰的‘组织’项目的开发。
新建的分支一般都属于以下三个范畴内:发布分支(Bugfix分支)、特性分支和卖主分支。
在Ubuntu Server上安装Git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09-06/20421.htm
服务器端Git仓库的创建(Ubuntu)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1-02/32542.htm
Linux下Git简单使用教程(以Android为例)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0-11/29883.htm
Git权威指南 PDF高清中文版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3-10/91053.htm
一、发布分支
发布分支主要用作对之前提交代码的Bug修正,使修正过程和主线功能开发能够并行开展。
二、特性分支
特性分支主要用作将某个功能模块和开发主线独立出来,适合于开发周期长、实验性功能等具有特定特性的功能模块开发。
三、卖主分支
所谓卖主分支是在版本库中专门创建一个和上游同步的分支,一旦有上游代码发布就捡入到卖主分支中。
不管是何种分支,其操作过程无非一下步骤:
1. 创建分支
(1)可以通过
git branch <newbranch>
然后切换到新分支:
git checkout newbranch
(2)或者直接
git checkout –d newbranch
默认是从最新commit即HEAD指向提交创建branch,此种方式一般用作临时分支,接受改动,并最终由master分支merge后删除。
但是在bug修改或者新模块开发等都需要从历史提交创建branch,此时在上面语句之后加上commit id或对应的tag。
2. 在新分支上开发
在这里通过git rev-parse查看不同分支的指向是否相同。
而git cherry命令可用于查看当前领先于origin的提交。
在新分支上的开发任务(开发任务可以是bug修复或是新模块开发)结束后,需要将新分支上的提交合并到主分支,这里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使用merge
首先新建分支并完成工作commit后切换到主分支master,在主分支中“合并”创建的分支。如下:
图1
注意merge后要指明将合并分支的名称。
(2) 使用cherry-pick
图6
首先切换到master分支,然后对需要合并到主分支的newbranch历史提交执行拣选。
这种方式与方式(1)的不同之处是可以有选择的合并newbranch的提交而不是全部merge。
更多详情见请继续阅读下一页的精彩内容: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4-07/104473p2.htm
(3) 使用rebase
变基。使用变基操作,可以使分支的合并更清晰,审核更方便。操作:
在这里为了模拟master分支的改变我做了两次空提交,然后切换到newbranch执行rebase,此处的rebase操作相当于:
i)强制重置到master分支的提交
ii)将newbranch上的提交一一拣选到重置后的分支上。
图7
在rebase之后还使用newbranch分支更新了远程版本库的master分支。通过rev-parse可以查看二者现在已经在一个提交上。
其它:
(1)多用户协同分支合作
在分支使用中,某一用户新建的分支可能会被其它用户使用到,如bug修复分支,可能会有多人需要工作在此分支上,那么在新建分支后,需要将此分支Push到远程版本库,以便其它用户能够pull到本地使用。
图2
并且,在其它成员将branch pull到本地时不能直接checkout此分支,而是基于此分支创建新分支,如:
图3
现在执行修改后提交发现问题:
图4
问题是你本来的目的是想和其它成员在同一branch上协同工作,但是现在你创建了和协同branch不一致的分支,并且在远程版本库中并无此分支(如果有的话也达不到在同一分支协同的目的),解决方式是:首先将本地分支修改为协同分支名称然后在提交:
图5
(2)备份分支
有时需要将本地分支进行备份,那么可以将分支推送到远程版本库。
git push origin <newbranch>
(3)删除分支
对于没有推送到远程版本库的分支,直接使用
git branch –d <newbranch>
删除,对于已经推送的则若需要将远程分支一并删除,在上述方式后使用:
git push origin :<newbranch>
Git 的详细介绍:请点这里
Git 的下载地址:请点这里
本文永久更新链接地址: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4-07/104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