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的开销锁的开销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多核多处理来讲。
引入多处理,本身就是为了将并行化处理以提高性能,然而由于存在共享临界区,而这个临界区同时只能有一个线程访问(特别是对于写操作),那么本来并行的执行流在这里被串行化了,形象地看,这里好像是宽阔马路上的一个瓶颈,由于串行化是本质上存在的,因此该瓶颈就是不可消除的。问题是线程执行流如何度过这个瓶颈,很显然,它们谁都绕不开,现在问题是是它们到达这个瓶颈时该怎么办。
很显然,斗殴抢先是一种不合理但实用的简单方案,朴素的自旋锁就是这么设计的。然而,更加绅士的做法就是,既然暂时得不到通行权,那么自己先让出道路,sleep一会儿,这种方式就是sleep-wait方式,与之对应的就是持续spin-wait方式。问题是线程本身如何对这二者做出明智的选择。事实上,这种选择权交给了程序,而不是执行中的线程。
不要试图比较sleep-wait和spin-wait的性能,它们都是损耗了性能-因为串行化。其中,sleep-wait的开销在切换(涉及到进程,线程的切换比较,比如寄存器上下文,堆栈,某些处理器上cache刷新,MMU tlb刷新等),而spin-wait的开销很显然,就是持续浪费CPU周期,虽然没有切换的开销,但事实上,它这段时间什么也做不了。
为什么要引入spin-wait这种方式呢?因为如果始终是sleep-wait,那么sleep线程A切换到别的线程B后,锁被释放了,系统不一定能保证sleep的那个线程可以获得CPU从而切回来,即便如此,付出巨大的切换代价,有时间隔很短,线程B并没有由于线程A的绅士行为获得收益,这种姿态显然是不值得的,还不如保留本质,持续斗殴。
和中断相比,锁的开销更加巨大,如果可以通过关中断的方式换取无锁操作,那么这是值得的,但是(最讨厌且永恒的“但是”),你要考虑关中断的副作用,比如增加了处理延迟,然后你必须拿这种新的代价和锁的开销进行对比,权衡这种交易是否值得。
要开始本文了,为了简便起见,我不会给出太多的和处理器相关的细节,而是集中针对自旋锁本身。这些细节比如CPU cache机制,缓存一致性协议,内存屏障,Intel的pause指令,流水线,总线锁等,还好,这些概念都是可以很方便baidu出来的,不用去墙外。
关于自旋锁
Linux内核一开始就引入了自旋锁,所谓的自旋锁在等待锁过程中的行为就是原地打转,有人会觉得这浪费了CPU周期,但是你要明白,系统设计就是一场博弈,虽然不是零和,但是也要尽力寻找折中点,然而却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案。
如果不原地打转,又该如何呢?很显然就是切换到别的线程,等待持锁者释放锁的时候,再将它唤醒,然而这里又有两次斗殴,首先,如果有多方都竞争一个锁,那么全部将它们唤醒,提供一个斗殴场地,等待一个胜出吗?退而求其次,即便仅仅唤醒首先排队的那个线程,task切换的开销算进去了吗?所以说,如果原地打转浪费的CPU周期小于两次切换开销浪费的CPU周期,那么原地打转就是合理的,这么说来,原地打转的时间越短越好。
就是如此。自旋锁的应用场合就是短时间持有临界区的场合,它是一种短期锁,如果占据临界区过久,随着原地打转浪费的CPU周期的增加,其开销将逐渐大于两次切换(切换开销是固定的-不考虑cache等),因此,理论上,能算出自旋锁在持锁期间可以执行多少代码。爆炸!
Linux自旋锁历史概览Linux自旋锁发展了两代,第一代自旋锁是一种完全斗殴模式的无序自旋锁,也就是说,如果多个CPU同时争抢一个自旋锁,那么待持锁者解锁的时候,理论上它们获得锁的机会是不固定的,和cache等一系列因素相关,这就造成了不公平,第一个开始争抢的CPU不一定第一个获得…这就需要引入一个秩序,于是第二代Ticket自旋锁就设计出来了。
Ticket自旋锁的设计非常巧妙,它将一个CPU变量,比如32位的值分为高16位和低16位,每次lock的时候,CPU将高16位原子加上0x01(通过锁总线),然后将该值和低16位比较,如果相等则成功,如果不等则自旋的同时持续比较这两个值,而unlock操作则是简单递增锁的低16位加0x01(理论上不需要锁总线,因为不会有两个及以上的CPU同时拥有锁进行unlock操作,但是还是要考虑CPU的特性…)。这就是所谓的Ticket自旋锁的全部。
最近遇到了锁优化的问题,众所周知,锁优化是一个很精细的活儿,它既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简单,特别是自旋锁的设计,更是如此。然而自旋锁设计的优势也很明显,那就是它让你少考虑很多问题:
1.一个CPU同时只能在一个自旋锁上自旋;
2.一旦开始自旋,直到获得锁,中间不能放弃退出自旋。
自旋锁的应用场合必须要明了,它不适合保护很大的临界区,因为这将导致自旋过久,它也不适合大量CPU的情况,因为它会导致自旋延时的N倍,虽然一段临界区很小,但是一个CPU自旋的时间可能是N倍,N为CPU的数量。这就引出了一个争论,Ticket排队自旋锁真的比斗殴型哄抢自旋锁好吗?如果不考虑cache亲和,斗殴型的自旋锁可以将每个CPU自旋的时间收敛到平均时间,而Ticket自旋锁将出现两极分化,也就是说,最长自旋时间和最短自旋时间是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随着CPU数量的增加,排队公平导致的不合理性将加大,你要知道,任何情况下队列都不可能超过一个临界值,超过了不满情绪将会增加,虽然这种长延时只是因为你来得晚导致的,看似很公平,实际上并不公平,因为并不清楚你来得晚的原因。
目前没有一种好的方案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情况,如果队列过长,工作人员会建议你一会儿再来看看,或者贴上大致的预估时间,你自己来绝对是排队还是放弃。
try lock返回的预估信息我建议在自旋锁加锁前,先try lock一次,正如现如今的实现一样,然而这个try并没有给出除了成功或者失败之外的信息,事实上更好的方式是,try,并且try返回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等待预估时间,队长等统计信息,以供调用者决定是就地自旋还是干点别的。谁说内核中不能做大数据分析,很多统计信息和建议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得到。
此外,对于该统计信息,可以对spin操作本身进行优化,就是说,内部的pause指令可以进行优化,这对流水线是有益的。
我的自旋锁设计
为什么我要设计一个新的自旋锁,一方面是我觉得Ticket自旋锁多个CPU虽然靠递增高位实现了排队,但是它们同时不断地检测自旋锁本身的值,cache有点浪费,所有的CPU cache上均会出现完全一样的自旋锁,并且一旦锁被unlock,还会触发cache一致性协议行为,另一方面,我觉得用一个32位(或者随便其它什么CPU内部类型)分为高低两部分来实现自旋锁虽然巧妙但是又过于简单,第三方面,我前些日子特别推崇小巧结构体实现的IP转发表,如今又重温更加小巧的Ticket自旋锁,心里总是有些嫉妒,所以怎么也得按照我的思路来一个”符合我的观念的“设计吧,事情就是这么开始的。
在per CPU结构体上自旋如何解决线程间同步问题,这个问题确实不好解决,但是自己管自己,也就是操作本地数据,总是一个合理的思路。
为什么要在自旋锁本身上集体自旋呢?如果有500多个CPU,大家一起探测同一个内存地址,然后持锁者释放锁,修改了该内存地址的CPU cache值,这将导致大量的cache一致性动作…为何不在自己的本地变量上自旋呢?如果持锁者释放锁,那么就将下一个等待者的本地变量置0,这意味着CPU只需要拿本地变量和0比较即可。
因此就需要有一个本地的地方保存这个变量,我为每一个CPU申请了一个per CPU变量,内部保存一个栈,用于实现严格的”后加锁先解锁“顺序的自旋锁,当然这样对调用者有要求,或者说把栈改成一个空闲队列,用于实现任意顺序加锁/解锁得自旋锁,这个对调用者没有要求,但是可能会引起死锁。
为了实现多个CPU同时争抢自旋锁的优雅排队,势必要维护一个队列,单向推进的即可,没有必要用list_head结构体。排入队中的元素就是栈帧,而栈帧是per CPU的。操作栈帧只有三个机会:
自己加锁时:加锁时需要用自己的栈帧排队,不可避免要操作链表,而可能同时有多个CPU的栈帧要排队,因此需要保证整个排队动作的单向链表操作是原子的,锁总线是一个办法。
自己自旋时:这个时段不涉及别的CPU,甚至自己的栈帧都不会到达别的CPU的cache中,栈帧是CPU本地变量。
排在前面的栈帧解锁时:这个时候理论上也和其它CPU无关,因为队列是严格顺序的,取下一个即可,无需争抢,但是有一种竞争情况,即开始取下一个栈帧时,队列已经没有下一个,然而按照空队列处理时,却有了下一个栈帧,这将使得刚刚排入的新栈帧永远无法获得锁,因此这个动作必须是原子的。至于说取到下一个排队栈帧,设置它时,就不用保证原子了,因为它就是它后面的它,一个栈帧不会排到两个队列,且排入了就不能放弃,别人也不会动它的。
设计框架图示下面用一个图示展示一下我的这个排队自旋锁的设计吧
自旋锁分析看起来有点复杂了,那么性能一定不高,其实确实比Ticket自旋锁复杂,但是你能找到比Ticket自旋锁更简单优雅的设计吗?
我不图更简单,但图够优雅。虽然我的一个原子操作序列比Ticket自旋锁的单纯加1操作复杂了很多,涉及到很多链表操作,但是我的局部性利用会更好,特别是采用了per CPU机制,在集体自旋的时间段,CPU cache数据同步效率会更高,你要知道,自旋的时间和锁总线的时间相比,那可久多了。采用数组实现的堆栈(即便是空闲链表也一样),数据的局部性利用效果会更好,也就说,一个CPU的所有自旋锁的自旋体均在这个数组中,这个数组有多大,取决于系统同时持有的自旋锁有多少。
未完成的伪代码以下是根据上述的图示写出的测试代码,代码未经优化,只是能跑。在用户空间做过测试。
#define NULL 0
/* 总线锁定的开始与结束 */
#define LOCK_BUS_START
#define LOCK_BUS_END
/* pause指令对性能非常重要,具体可参阅Intel指令手册,
然而它并不是有优化作用,而是减轻了恶化效果
*/
#define cpu_relax()
/* 内存屏障对于多核心特别重要 */
#define barrier()
#define MAX_NEST 8
/*
* 定义per CPU自旋栈的栈帧
* */
struct per_cpu_spin_entry {
struct per_cpu_spin_entry *next_addr;
char status;
};
/*
* 定义自旋锁的per CPU自旋栈
* */
struct per_cpu_stack {
/* per CPU自旋栈 */
struct per_cpu_spin_entry stack[MAX_NEST];
/* 为了清晰,将CPU ID和栈顶ID独立为char型(仅支持256个CPU) */
char top;
char cpuid;
};
/*
* 定义自旋锁
* */
typedef struct {
/* 为了代码清晰,减少bit操作,独立使用一个8位类型 */
char lock;
/* 指向的下一个要转交给的per CPU栈帧 */
struct per_cpu_spin_entry *next;
/* 指向排队栈帧的最后一个per CPU栈帧 */
struct per_cpu_spin_entry *tail;
} relay_spinlock_t;
static void relay_spin_lock(relay_spinlock_t *lock)
{
struct per_cpu_stack *local = …..按照per CPU变量去取值
struct per_cpu_spin_entry *entry;
local->top++;
local->stack[local->top].status = 0;
entry = &(local->stack[local->top]);
LOCK_BUS_START
if (unlikely(!lock->lock)) {
lock->tail = lock->next = entry;
entry->status = 1;
lock->lock = 1;
LOCK_BUS_END
return;
} else {
lock->tail->next_addr = entry;
lock->tail = entry;
}
LOCK_BUS_END
for (;;) {
if (entry->status == 0) {
break;
}
cpu_relax();
}
barrier();
}
static void relay_spin_unlock(relay_spinlock_t *lock)
{
struct per_cpu_stack *local = …..按照per CPU变量去取值
struct per_cpu_spin_entry *next;
LOCK_BUS_START
next = lock->next->next_addr;
LOCK_BUS_END
local->top–;
/* 在confirm之前,可以保证只有一个CPU在操作 */
if (unlikely(!next)) {
lock->lock = 0;
lock->tail = lock->next = NULL;
return;
}
confirm:
lock->next = next;
next->status = 0;
}
地址指针索引化改进请看上面的那个图,多个CPU的per CPU自旋堆栈是地址独立的,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么在栈帧中保存一个指针,要么就是采用base地址加偏移的方式,这样可以省掉几个字节,采用对齐方案的话,一个栈帧的后几个bit对于地址和偏移而言是不用的,所以就可以做status位,这些都是基本的空间优化。
我要做的就是把所有的CPU的自旋堆栈全部整合在一张表中,分为二维,一维代表CPU,一维代表栈帧,这样就可以在栈帧中写索引而不是地址了,这样就能节省大量的内存了,除却空间节省之外,连续内存的时间局部性也更好利用。因为系统中所有的自旋锁的自旋体,全部都在这一张表中了,整个系统的自旋锁操作完全不离此表,它就像MMU一样,全然成了一个服务性基础设施。上述例子地址索引化后如下图所示:
不限制解锁顺序改进采用堆栈的方式保存自旋体,就要严格按照push的反顺序pop,这就要求加锁和解锁操作要和push/pop操作完全一致。而这种限制虽然不错,但并不必须,如果不要求解锁顺序,那就需要将堆栈做成空闲链表,它的操作如下图所示:
这种空闲链表组织方式和UNIX文件的空闲块组织方式类似,另一个例子就是Linux内核的Slab分配器中的hot cache的组织方式。采用这种组织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最先释放的最先被分配,这样会cache会好一点。其实这是一种不受空间约束的堆栈,因此我不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方式,也称它为堆栈。
采用单链表而不是双链表的一个原始是确实用不到双向链表,另一个更加隐蔽的原因在于,单链表修改时只需要修改一个指针,而一个修改操作可以是原子的,锁总线锁cache的开销更小
好像没写完的样子…..
本文永久更新链接地址: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5-07/120039.htm